您现在的位置: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>> 教育教学>> 论文集锦>> 语文学科>>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研究

   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研究

    内容提要:

   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:“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”,因此,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应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,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在教学工程中,让学生与文本“亲密接触”,通过抓住语句、表演、想象,让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过程,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,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。同时借助多媒体强化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变被动为主动。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文本的内涵,有机的实现了三维目标。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感受体验性,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
    关键词:   自主感受体验   提高能力

    正文:

    一、研究背景:

   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,重认知轻情感、重理性轻感性、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,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。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:“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”,因此,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应用体验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。所谓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,是亲身经历,联系自身体会,它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过程,强调的是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,与文本“亲密接触”,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。采用体验性学习教学法,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感受体验性,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
   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“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,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。因此,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”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:“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,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,一种体验,一种感悟。”因此,应该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,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,而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。因此,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,在语文课程中积极探索“体验式学习”方式。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,我们该如何去实施“体验”,进而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实践获得认识,形成情感,产生感悟,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?我认为关注的焦点仍应是课堂,仍应是教学过程本身。

    二、研究理论依据

    1、哲学基础哲学家狄尔泰认为,对于生命,人们只能依赖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

    觉来把握。狄尔泰将“生活体验”作人类真正的“生活地基”。体验是表达的前提,表达只是体验的外化,对这种外化物意义的理解与把握需要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活动——理解。由此可见,狄尔泰通过“体验——表达——理解”方式阐明了人的意义世界。

    2、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心理学基础。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讲,体验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,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,突出人与人、读者与作者、学生与课文的多向交流沟通,不强求划一认识而重个体差异,各有所获。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,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,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育。

    3、教育学基础主体性教育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教育学基础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主体性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。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(国发[2001]21)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,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,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,倡导学生主动参与、乐于探究、勤于动手,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,获得新知识的能力,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。

    三、实施过程

    (一)运用文本,层层深入体验

    1、抓住词句,深刻体验

   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感情隐含在文本之中。朗读为突破口,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。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正确、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,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、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。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,更深地体验感悟词句的内涵,自然而然地体验、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,完成外化——风化——外化的完整心理过程变化。又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体验感悟所得,更大限度地拉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。

    例如在《掌声》教学中,只有让学生深刻体会了英子起初的忧郁、自卑、沉闷、无助的心理状态,体会了她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深层情感需求后,再对比英子后来的巨大变化,才能够更准确地领悟文中“掌声”的含义与作用。因此,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表现英子自卑、忧郁的三个句子,再抓住每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,通过反复的讨论交流和朗读,从词句中深入地感悟了此时英子的内心世界,为“掌声”对英子的重要性打下了伏笔。

    2、角色表演,亲身体验。

   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沉浸于学习之中——躯体的,情绪的和心智的。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表演是教师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情节、情境,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,模拟某一情境,在表演中得到体验,以此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,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。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角色氛围中,尽情地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快乐、悲哀、幸福、痛楚、激动、愤慨等。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文本、悟出真情。例如在《三个儿子》的教学中,在突破本文的难点——为什么老爷爷说“只看到一个儿子”时,需要使学生读出感受,悟出真情。现在的孩子很少去做提水这样的事。对于课文中提水的劳累的感受,孩子们是无法从文中直接体会出来。因此我设计了表演角色的情境让孩子扮演妈妈提一提重重的水桶,设计让这个“妈妈”两次提水。第一次的目的在于让她感受一下“妈妈”的艰辛和劳累。随之,读出感受。第二次让这位已经很劳累的“妈妈”继续提水,利用她话语中表现出的极大渴望,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同情,使其情不自禁地表现出道德所得,并付诸行动一拥而上地都去帮妈妈提水。

    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生动的讲解,而只是进行了适当的采访与追问。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情感由最初的“迟疑”,到亲身体会读出情感,再到强烈同情付诸行动,情感层层升华、步步推进。最终,深刻感悟了课文含意。师生共同巧妙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。

    3、展开想象,提升体验。

    爱因斯坦说过:“想象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,推动着进步,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,严格地说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” 。同样阅读教学中想象是探究的“实在因素”。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,其对文章的理解越有创见。不管是阅读中的再造想象,还是创造想象,想象作为感知形象的重要手段,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,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,是阅读的一种体验和探究。在阅读教学中,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,引导、鼓励学生求异求新,敢于大胆的想象,通过想象感知文章的内涵,与作者对话。使学生高于文本,实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升华。例如:在“掌声”一课的最后,我引导学生们创造“诗歌”:爱是……爱是…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,巧妙地完成了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目标。再如,讲授《泉水》一课时,最后启发大家想象续编课文:泉水还会流到哪儿,会遇到谁,会说些什么……

    (二)巧用媒体,多向强化感悟

  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教材,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,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,去亲身体验语文之美、感悟语文之美、深思语文之美、逐步发散语文。可以在短时间内,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,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景中享受美感,获取知识,增长能力,使每名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新知,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。

    1、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

   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前提,是思维的动力,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,能融“声、图、文”于一体,因此,利用精美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,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带入了情境,自发地对情境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强烈渴望,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。

    “丁咚,丁咚,是谁在山上弹琴?哦,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……”伴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,课件里出现了一幅优美的泉水照片,清脆的水声在教室里回荡……在“泉水”一课中,我采用了这种先声夺人的导入手法。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。是啊,空灵的山谷、潺潺的流水——多么优美的一轴画卷?谁能不为之吸引,为之感动呢?学生步入了美的画卷,教师也可以随时提取信息,有效开展教学活动。

    又如:在讲授《一面五星红旗》时,以播放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作为导入:激昂的振奋人心的场面,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。

    2.再现场面,深入感知

    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,就是可以突破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让学生看到、听到不易直接看到、听到的事物、现象和过程,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。它有助于调节课堂上的凝滞时间,有助于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贴近情景,互促互动,并积极进行实践,使令学生望而生畏、枯燥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本身。

    例如“翠鸟”一课中,起初学生朗读“翠鸟蹬开苇秆,像箭一样飞过去,叼起小鱼,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。”这个句子时总掌握不好语气,体现不出翠鸟的敏捷。于是我利用课件,把翠鸟捕鱼的真实录像放给他们看。这可是生活中不易看到的场面,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,生怕错过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。翠鸟捉到小鱼飞走了,孩子们却意犹未尽——翠鸟的动作真是太快了,身手可真敏捷;它还真的可以钻到水里捕鱼,真是捕鱼能手啊……再读这个句子时,他们不仅读出了语气,有几个人还惟妙惟肖地学起了翠鸟动作,对于文本内容体会的真是淋漓尽致。

    3、经典配乐,情感升华

    新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,把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,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。心理学研究则表明,情感具有感染作用和调节功能,作为一种动力,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到指引、支配和维持方向的作用。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常选取与课文情感能高度相融的乐曲,引导学生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渲染下有感情地朗读,利用课文和乐曲共同情感的“合力”来触发读者和听者情感的“共振”,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状态。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情感,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,去思维、想象和创造。

    例如“掌声”这种感情真挚、蕴涵丰富的文章,只有抓住课文的情感线,让学生反复阅读、反复思考,才能读中悟情,读中悟理,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。为了更强烈地震撼学生心灵,引发情感共鸣,在感受“英子”自卑、忧郁的三个句子时,我恰如其分地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:忧伤的音乐伴随着低沉的朗读几欲催人泪下。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进行了深层的角色情感体验。深刻体会了英子起初的忧郁、自卑、沉闷、无助的心理状态,体会了她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深层情感需求。从而使得他们在对比英子后来的巨大变化之后,能够准确地领悟文中“掌声”的含义与作用。达到了情感升华的效果。

    又如在本课的最后,我还利用了配乐(爱的奉献)画面,引导学生们创造“诗歌”:爱是……爱是……学生在音乐声中心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。

    四、研究效果

    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研究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,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文本的内涵,有机的实现了三维目标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层层感知、亲身体验,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,回答问题的质量也让人出乎意料。在体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了生生互动、师生互动,课堂气氛轻松愉悦。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。经过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大大提高。

    总之,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。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,除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,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。实践证明“体验式”教学由于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、自悟学习、自得学习,让学生在言辞实践活动中真正“动”起来,而使得人人动脑、动口、动手,开动各种感官,开动大脑机智,使思维活起来,语言也活起来。“体验式”教学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,促进学生整体发展,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     

    参考文献:

      《走进新课程—与课程实施者对话》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


    上一篇: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[ 03-23 ]
    下一篇:没有了!